《望海潮》:一曲盛世华章,千年不绝余韵
"东南形胜,三吴都会,钱塘自古繁华。烟柳画桥,风帘翠幕,参差十万人家。"每当吟诵起这千古名句,仿佛穿越时空,置身于北宋盛世的杭州城。柳永的《望海潮·东南形胜》不仅是宋词中的瑰宝,更是一幅11世纪大宋城市的繁华画卷,一笔一划间尽显人间天堂的风华绝代。
原文呈现
望海潮·东南形胜
柳永柳永〔宋代〕
东南形胜,三吴都会,钱塘自古繁华。烟柳画桥,风帘翠幕,参差十万人家。云树绕堤沙,怒涛卷霜雪,天堑无涯。市列珠玑,户盈罗绮,竞豪奢。
重湖叠𪩘清嘉,有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。羌管弄晴,菱歌泛夜,嬉嬉钓叟莲娃。千骑拥高牙,乘醉听箫鼓,吟赏烟霞。异日图将好景,归去凤池夸。
朗诵
注释
三吴:即吴兴(今浙江省湖州市)、吴郡(今江苏省苏州市)、会稽(今浙江省绍兴市)三郡,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。
钱塘:即今浙江杭州,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。
烟柳:如烟一般的柳色。
画桥:装饰华美的桥。
风帘:挡风用的帘子。
翠幕:青绿色的帷幕。
参差:高低不齐的样子。
云树:高耸入云的树。
怒涛卷霜雪: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,浪花像霜雪在滚动。
天堑:天然沟壑,人间险阻。一般指长江,这里借指钱塘江。
珠玑:珠是珍珠,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。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。
重湖:以白堤为界,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,所以也叫重湖。
叠𪩘:层层叠叠的山峦。此指西湖周围的山。𪩘:小山峰。
清嘉:清秀佳丽。
三秋:①秋季,亦指秋季第三月,即农历九月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有“时维九月,序属三秋”。柳永《望海潮》有“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”。②三季,即九月。《诗经·王风·采葛》有“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!”孔颖达疏“年有四时,时皆三月。三秋谓九月也。设言三春、三夏其义亦同,作者取其韵耳”。亦指三年。李白《江夏行》有“只言期一载,谁谓历三秋!”
羌管(qiāng):即羌笛,羌族之簧管乐器。这里泛指乐器。弄:吹奏。
菱歌泛夜: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。
菱:菱角。泛:漂流。
高牙: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引导,旗很高,故称“高牙”。
吟赏烟霞: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。
烟霞: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。
异日图将好景: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。
异日:他日,指日后。图:描绘。
凤池:全称凤凰池,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。此处指朝廷。
一纸词章,半生悲欢
柳永,这位"一面是市井传唱的天才,一面是仕途碰壁的悲剧"的词人,以20岁的青春年华写下了这阕《望海潮》。彼时的他,从家乡福建崇安往帝都开封应试,途经杭州,拜谒世谊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。这阕词,实则是他精心准备的一块"敲门砖"。据传,柳永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,在孙何的宴会上演唱此词,以期获得赏识。
然而,这位天才词人从一开始就是个"俗人"——他遵从社会潜规则,渴望世俗功名,却始终未能如愿。终其一生,直到晚年,他都在不停地干谒,向有权势的人投献作品,希望获得举荐。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与辛酸?但正是这种悲情,成就了11世纪最伟大的歌者。柳永有"凡有井水饮处,即能歌柳词"的美誉,其作品流传之广,可见一斑。
大开大阖,气象万千
《望海潮·东南形胜》一反柳永惯常的婉约风格,以大开大阖、波澜起伏的笔法,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、壮丽景象。词作起首三句"东南形胜,三吴都会,钱塘自古繁华",用鸟瞰式的镜头摄下杭州全貌,时空跨越之大,震人心魄。"形胜"、"繁华"四字,为通篇之主旨,"自古"二字则贯穿古今,奠定了全词的历史厚重感。
上片从"烟柳画桥,风帘翠幕"的城市风貌,到"云树绕堤沙,怒涛卷霜雪"的钱塘江涌,再到"市列珠玑,户盈罗绮"的集市斗阔,三幅图景层层递进,将杭州的富庶繁华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词人以"怒"、"卷"等字拟人化手法,写出钱塘江的汹涌澎湃,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;又以"列"、"盈"、"竞"三个动词,展示了货品的琳琅满目与居民穿着的华丽,热闹缤纷。
下片则聚焦西湖美景,"重湖叠巘清嘉,有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",将秋日桂香与夏日荷盛并置,虚实相生,充分调动起读者的嗅觉与视觉。"羌管弄晴,菱歌泛夜,嬉嬉钓叟莲娃"则描绘了百姓昼夜不歇的乐声,虚构出安居乐业的永恒场景,构建出和谐社会的缩影。
虚实相生,意蕴悠长
柳永在《望海潮》中采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,实是虚的前提和基础,虚则拓宽了意象空间。上片以实景铺陈,下片则虚景补充,多角度描摹杭州秀美景色。"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"打破时间界限,将不同季节的景致融为一体,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。
词作结尾"异日图将好景,归去凤池夸"更是意蕴深长。"凤池"代指朝廷,暗喻孙何未来升迁,同时隐晦表达柳永自身渴望被引荐的愿望。这一手法与唐代干谒诗中"借赞他人以表己志"的传统一脉相承,但柳永用词更显婉约含蓄。
历史回响,千年不绝
《望海潮》不仅是一首词,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。它以点带面,明暗交叉,铺叙晓畅,形容得体,堪称北宋盛世的忠实记录。150多年后,金国皇帝完颜亮在读完这首词后,竟产生了入侵南宋、混一南北的打算,虽最终兵败被杀,却也从侧面印证了此词的魅力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这首词开创了以都市生活入词的题材新领域,突破了传统词作多写男女情思的局限。其大量白描、层层渲染的笔法,体现了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拓之功,对后世词体发展具有重要词史意义。
结语:繁华落尽见真淳
柳永一生怀才不遇,却在词坛留下了不朽的篇章。《望海潮·东南形胜》不仅是对杭州繁华的赞颂,更是对理想政治生态的隐喻式表达。词中杭州的完美形象,实为柳永对仕途通达的期待与对盛世太平的向往。
千年之后,当我们重读这首词,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。柳永用他的笔触,将一座城市的灵魂镌刻在历史长河中,让后世读者得以穿越时空,一睹北宋盛世的风采。这或许正是文学的魅力——在繁华落尽处,见真淳;在历史尘埃中,觅永恒。
"异日图将好景,归去凤池夸",柳永的词作早已超越了干谒的初衷,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,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注:朗诵视频引用自凌空白舞